許強:中關村要向更高目標邁進,為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7月23日(星期四)下午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司長包獻華、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賈敬敦、北京市科委主任許強介紹《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許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中關村是我國第一個高新區,1988年5月,國務院批復了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的建設。經過32年的發展,中關村已經成為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2013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到中關村集體學習時指出,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2019 年——

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的總收入達到6.6萬億元,過去32年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30%,創造了發展的奇跡。

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增加值1.04萬億,占北京市GDP達到29.4%。新經濟增加值在全市占比達到36.1%。

中關村有“獨角獸”企業81家,在全球排在第二位,僅次于美國硅谷。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萬家,每天在中關村新設立的科技企業超過50家,全國40%的風險投資活躍在中關村,活躍程度僅次于美國硅谷。

特別是這些年來,股權和分紅激勵、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改革、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一系列政策,在中關村先行先試以后在全國推廣。

《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繼續堅持“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方向,將國家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的先行區。中關村要繼續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和創新高地,為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的支撐。

北京最大的優勢就是科技和人才,中關村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產生了巨大的驅動力,下一步關鍵是要釋放這些創新創業的活力,將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生產力。

一是一體化推動中關村一區十六園的發展,前瞻布局高精尖產業體系,明確十六園分園主導產業定位,推進形成特色鮮明的發展組團。

二是探索新的科研組織形式,進一步深化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人工智能、醫藥健康、新材料等高精尖產業,提升企業的核心技術競爭力。

三是充分運用應用場景。不久前北京推出了“五新”政策,即新基建、新場景、新消費、新開放、新服務,其中,新場景就是要帶動中小企業底層技術的迭代升級和示范推廣。

四是培育隱形冠軍企業和“獨角獸”企業。要充分利用市場手段為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支撐和服務。中關村眾多企業要抓住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期,特別是在人工智能、醫藥健康、新材料等前沿領域,在“硬科技”上不斷提升競爭力,將中關村打造成隱形冠軍和“獨角獸”企業的搖籃。

五是營造更好的創新創業生態。要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試基地,培育和引進標桿型孵化器。

六是弘揚企業家精神。不斷弘揚勇于創新、產業報國、包容自信的中關村創新文化,在新時代支持企業家不斷加強誠信和擴大國際視野。

人人做人人模人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