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19-09-16 15:55 來源: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消息: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總產值僅9.1億元到一步步突破百億、千億、萬億元;從化工、冶金等傳統工業,逐步轉向汽車、電子、醫藥等現代工業結構……市統計局日前發布新中國成立70年北京工業發展綜述,70年間,北京不僅在工業化進程上取得輝煌成就,更從高速發展階段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特別是2014年以來,北京工業加快步入由“北京制造”向“北京創造”的蝶變新階段,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 工業總產值接近2萬億 70年間,北京工業歷經了大踏步發展,2018年工業總產值已接近2萬億元。 從生產總量看,新中國成立初期(195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僅為9.1億元;1972年、1993年、2008年分別突破百億元、千億元、萬億元;2018年達到19212.9億元,年均增長12.3%。從資產規模和主營業務收入看,2018年末,規模以上工業資產48009.5億元,較1979年末增長337.8倍;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435.7億元,增長179.7倍;實現利潤總額1530億元,增長35.9倍。 總量提升的同時,工業高技術裝備類產品生產能力也在大幅提升。2018年,汽車產量從1978年的1.8萬輛增加到179.7萬輛,其中轎車從無到有,從1999年的1萬輛增加到92.2萬輛;集成電路產量從1996年的0.5億塊增加到137.5億塊;手機產量從2000年的1549.6萬臺增加到9029.6萬臺;數控金屬切削機床產量從1996年的326臺增加到1.2萬臺。 結構優化瞄準高精尖 眼下,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耐威科技新工廠建設已步入尾聲。今年年底,這座新工廠將投產試運行,首期月產能1萬片,規劃最終達月產能3萬片,屆時有望登頂全球MEMS(微機電系統)晶圓制造產能首位。 像耐威科技新工廠這樣的集成電路產業,正是本市多年來工業不斷轉型升級的成果寫照。70年來,北京工業發展始終圍繞城市功能定位,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從化工、冶金等傳統產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轉向以汽車、電子、醫藥等符合首都發展方向的現代工業結構,加快構建“高精尖”產業體系。 2018年,汽車、電子、醫藥三大行業產值均達到千億元的規模;總產值合計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40.1%,比1986年提高了27.3個百分點,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5%,成為北京工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高精尖產業比重不斷提高的同時,傳統產業也在不斷“瘦身健體”。緊抓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本市制造業五大高耗能行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26.4%下降至2018年的8.3%,下降18.1個百分點。傳統工業產品產量呈現明顯的倒U型發展曲線。其中,水泥由2006年1269.4萬噸的峰值回落至2018年的397萬噸;粗鋼由2005年827.6萬噸的峰值回落至2018年的2.4萬噸。 工業能耗大幅下降 不久前,北汽新能源斥資20.51億元打造的新能源汽車試驗中心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啟用。這一頂尖試驗中心,正是由昔日生產諾基亞手機的老廠房騰籠換鳥而來,成為本市工業從制造轉向創造的一個縮影。 在經開區的工業發展中,不斷培育的高精尖“白菜心”正開始釋放自己的創新能量。上半年,“亦莊創造”拿出了63項新技術新成果。 2014年以來,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四次視察北京并為北京發展指明方向,京津冀協同發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深入推進,北京工業加快進入由“北京制造”向“北京創造”轉變的新階段。從創新活躍度看,2017年,規模以上大中型工業企業中,有科研與試驗活動的企業占比達到56.2%,比2006年提高17.9個百分點。從科研與試驗經費內部支出情況看,2013至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累計1214.6億元,占全市科研與試驗經費內部支出的比重為17.6%;汽車、醫藥等技術密集型行業在工業創新中發揮領頭作用,兩大行業科研與試驗經費內部支出年均增速分別為21.1%和11.6%,遠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 此外,本市工業的綠色發展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工業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由2001年的54.1%下降到2018年的23.4%,下降30.7個百分點;2002-2018年,萬元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9.2%,能源利用效率位居全國前列。 轉載鏈接地址:http://bjrb.bjd.com.cn/html/2019-09/08/content_12368724.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