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19-01-10 15:37 來源:市科委網站
12月28日,在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人才工作局指導下,由北京科技協作中心與北京電視臺聯合主辦的“2018·科技盛典”(第六屆)在北京舉行。本屆盛典以“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契機,以“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重點,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來北京科技領域發展變遷”為主線,以“弘揚勇于創新、默默奉獻的科學精神”為主題,推出一批站在行業前沿、具有國際視野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精英團隊,在全社會營造勇于擔當、積極進取的新時代首都“正能量”?!?018·科技盛典”經過征集、初選、精選等環節評選出為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做出巨大貢獻的10位科技人物和1個創新團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戚發軔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聶海勝同志及相關領導對盛典人物及團隊為首都科技事業發展作出的貢獻致以崇高敬意和熱烈祝賀。
2018科技盛典活動現場
活動通過“大國重器”、“夢想之城”、“未來生活”、“薪火相傳”四個篇章,分別講述了科技工作者奮斗在科研一線的背后故事以及他們獲得的成就,展現了他們甘于奉獻、勇于創新的精神。他們共同點亮科技之光,讓科學精神傳承、延續、發揚光大。
“大國重器”篇:航天精神舍小家為“大家”
人類自古就對浩瀚的宇宙充滿好奇和向往,中華民族世代傳遞著飛天的傳說和夢想。我國的航天事業自1956年起步,改革開放以來更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成就: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風云氣象衛星、東方紅通信衛星、神舟飛船和天宮實驗室、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等。每一項航天成就的背后都凝聚著幾代中國航天人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的航天精神,正是他們滿懷為國爭光的雄心壯志,舍棄陪伴家人的時光,勇于攀登,無私奉獻,才讓中國人有了載入史冊的偉大成就。
岑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型號總指揮。帶領團隊成功研制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有效提高衛星送達準確率、火箭載荷能力和發射場工作效率,使長三角系列火箭實現高密度、高可靠性、高成功率的“三高”發射,刷新全年發射任務紀錄,保障北斗工程、嫦娥工程等國家重大航天工程順利實施。
張慶君,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總設計師/總指揮。承擔并完成了包括我國首顆海洋動力環境探測衛星(海洋二號衛星)等20余顆衛星遙感系統研制、研究和技術攻關,以及我國神舟圖像和話音實時壓縮與傳輸、我國首次星地激光高速通信技術試驗,在空間信息獲取和信息傳輸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夢想之城”篇:奉獻精神為人民構建宜居環境
改革開放,承載了中國人的夢想,在時代變遷的百舸爭流中,伴隨著中國人民的奮斗,我國的城市發展由“舊城時代”走向“高新時代”。一代又一代的城市建設者在為構建和諧宜居的城市辛苦付出、默默奉獻,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全力以赴、義無返顧的奉獻精神,讓我們的城市更加美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便捷。
楊保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作為總負責人承擔雄安新區規劃項目,塑造了具有中華風范以及創新風尚的城市風貌,推動了智能化數字化城市建設;作為技術負責人完成中新天津生態城總體規劃,推動生態城市由概念變為現實;完成了《我國當前城市發展形勢判斷和未來趨勢展望》和《“一帶一路”空間戰略研究》等。
朱忠義,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設計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包括具有主動變位功能的高精度索網結構、設計適應山區復雜地形的巨型支撐結構;復雜大跨結構工程創新與實踐,包括在國家體育館建成的世界最大雙向張弦結構等;復雜大空曠建筑隔震體系的工程研究與實踐,包括北京新機場航站樓大廳等。
邱宇峰,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組織電力系統電力電子重大裝備自主研發,負責自主研制世界首套500kV、750KV可控并聯電抗器、靜止無功補償器、串聯電容補償裝等設備,解決交流輸電系統領域的若干世界難題,整體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推動直流輸電技術裝備進步,自主研制特高壓/超大容量直流換流閥、高壓直流斷路器等設備,打破國外公司長期壟斷,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直流輸電設備自主設計和研發作出貢獻。
“未來生活”篇:鉆研精神給不同領域帶來全新發展
改革使科技發展迎來了春天,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到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改革成為改革開放大戰略的一個縮影,發揮了先鋒、引領和試驗田作用。40年來,我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每一項重大科技突破都是科技工作者們經過反復試驗、論證的研究成果,他們不斷探索、鉆研,使科技改變我們的生活,給不同領域帶來全新的發展。
郝新敏,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系統工程研究院。開創性研發生物基錦綸56纖維核心技術,實現該品種從原料到成品技術的突破,建成國內第一條萬噸級錦綸短纖生產線,用于作戰防護服和軍用被裝;創新研發漢麻纖維加工新工藝及成套設備,在全球率先突破漢麻纖維精細化生產難題,使我國漢麻纖維加工應用走在世界前列。
趙昌平,北京市農林科學研究院,雜交小麥中心主任。創建中國二系雜交小麥技術體系,使北京雜交小麥團隊成為國際該領域的領跑者,實現雜交小麥的大面積應用,推動北京雜交小麥走向“一帶一路”高產區和中產區國家;小麥DNA指紋技術體系創建,在國際上率先構建了小麥品種真實性、種子純度、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的DNA指紋檢測技術體系,使北京小麥種子檢測中心成為國內唯一能夠利用DNA指紋技術同時檢測小麥品種種子純度、真實性、特異性和穩定性的實驗室。
陳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長。研發全球首個進入臨床的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實現中國疫苗境外臨床研究零突破;證實人干擾素ω可抑制SARS病毒繁殖并破解其產業化難題,研制成功國際首個高表達、高活性、高穩定性的重組人干擾素ω,在非典及后續突發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工程炭疽疫苗,成為首個納入國家戰略儲備的重組疫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薪火相傳”篇:無畏精神代代不熄
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走過了40年波瀾壯闊之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一代代的科技工作者們以專業至誠的飽滿熱情,一次又一次的攻堅克難,每一項重大工程的完工都承載了科技工作者嚴謹無畏的科研態度和鞠躬盡瘁的科學精神。無論是經歷新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大潮的老一輩科學家,還是意氣風發的新生代科研工作者,他們都在自己的領域無畏創新,為中國成為科技強國添上出彩的篇章。這種精神已化作我國科技工作的內核,一代又一代在科技工作者手中傳遞。
楊裕生,軍事科學院防化研究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領導核試驗放射化學診斷技術研究近30年,取得了一系列的創造性成就。包括提出原子彈、氫彈的多種裝料燃耗測定原理,解決了一系列關鍵難題;指導完成各種爆炸產物的高靈敏度高標確度分析方法研究等。
印奇,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曠視科技是全球最早一批用深度學習方法實現人臉識別規?;逃玫娜斯ぶ悄芷髽I之一,擁有全球最大人臉識別開放平臺FACE++。在成立七年時間里,在各項國際人工智能頂級競賽中多次擊敗谷歌、臉書、微軟等巨頭,攬獲18項世界技術評測第一,在國內外擁有700多件專利,代表行業領先技術提供方參與19項人工智能國家及行業標準制定。
“2018·科技盛典”得到了工信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軍事科學院、懷柔科學城管委會、未來科學城管委會、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北京市婦聯、北京海外學人中心、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管理委員會、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等單位的支持,相關單位領導、歷屆首都科技盛典人物、部分中央在京科研機構的負責同志等500余人出席活動并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