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69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京隆重召開,北京主持完成的69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63項,占全國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30.8%。

歷經改革開放40年偉大變革,步入創新發展新時代,北京科技創新邁向新的高度,一批在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的“硬科技”成果涌現,為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積蓄了新動能,為創新型國家建設貢獻了北京力量。

源頭供給活力迸發,北京連續三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作為科技創新的源頭,基礎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國家原始創新的動力和活力。北京聚集頂尖人才、機構和項目等核心創新要素,堅持在戰略領域和關鍵“卡脖子”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不斷加大經費投入,給予持續穩定支持。

薛其坤院士主持完成的“量子反?;魻栃膶嶒灠l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團隊于2012年底首次實驗觀測到了量子反?;魻栃ぉぴ诓恍枰獜姶艌龅那闆r下,實現無能量損耗的電子運動。這是我國科學家從實驗中獨立觀測到的一個重要物理現象,也是世界基礎科學領域的一項重要突破,促成了我國在相關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也為拓撲絕緣體各種量子效應的實現和應用奠定了基礎,使我國在信息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中搶占了先機。

從2016年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到2017年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再到2018年的“量子反?;魻栃膶嶒灠l現”,北京已經連續三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越來越多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的出現,提升了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國際影響力,北京基礎研究的引領地位愈加凸顯,成為國家原始創新的核心力量。

北京還主持完成了1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涉及信息科學、物理、化學、數學、材料科學、生物學等諸多領域,基礎研究呈“全面開花”之勢。

其中,李永舫院士主持完成的“帶共軛側鏈的聚合物給體和茚雙加成富勒烯受體光伏材料”項目,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通過共軛側鏈來拓寬共軛聚合物吸收光譜的設計思想,形成一類有代表性的高效給體光伏材料,對國內外聚合物太陽電池光伏材料的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朱文武教授主持完成的“大規模多媒體的資源跨域協同計算理論方法”項目,建立了大規模多媒體的資源跨域協同計算新理論,開辟了多媒體資源計算的新途徑,為發展多媒體網絡資源計算基礎理論做出了創造性貢獻。

陳春英研究員主持完成的“納米材料蛋白冠的化學生物學特性及其機制”項目,在“納米蛋白冠”的形成機制、化學生物學特性及其生物醫學功能等瓶頸問題上取得了突破,為發展腫瘤的可視化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

高精尖布局初顯成效,科技支撐“減量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始終走在創新發展的前列。如今,作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北京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制定并狠抓“10+3”高精尖產業發展政策落地,多措并舉扶持 “硬技術”創新。如今,戰略布局的成效逐漸顯現,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新材料、智能裝備等重點發展領域產生了一批代表性獲獎成果,推動高精尖產業加速發展。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梅宏院士主持完成的“云-端融合系統的資源反射機制及高效互操作技術”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項目研發了支持云-端融合系統高效互操作的燕云平臺,與神州數碼、聯想、科大訊飛、阿里云等企業聯合推出多種產品和解決方案,支撐了國家大數據戰略的實施,為我國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的大數據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系統提供了源頭創新技術。

在醫藥健康領域,清華大學與北京品馳醫療設備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腦起搏器關鍵技術、系統與臨床應用”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項目攻克了腦起搏器生產制造的關鍵核心技術,在國內首次自主建設了系列腦起搏器產品生產線,并在全球首次建成腦起搏器遠程程控系統,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腦起搏器產品已在全國160余家醫院完成8500余例次植入手術,2017年國內植入占比已達到約60%,并開始出口到國外,顯著提升了我國高端醫療器械的科研、產業化和臨床應用水平。

在新材料領域,北京科銳配電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國產非晶帶材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開發及工程化”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開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非晶帶材萬噸級產業化裝備和工藝技術,建成了我國首條萬噸級非晶帶材生產線,提升了非晶產業上下游產業鏈的整體研發與制造水平,為我國輸配電領域提供了關鍵基礎材料保障。

在智能裝備領域,黃強教授主持完成的“仿人機器人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解決了仿人機器人多模態多關節協調的運動規劃與控制難題,研制了國際首個具備行走、爬行、翻滾、摔倒保護等多模態運動的仿人機器人,推動我國仿人機器人研究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成果服務于載人航天國家重大工程,并在多家企業實現成果轉化與應用,促進了仿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中關村繼續“領跑”,引領高質量發展 

中關村始終站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潮頭,肩負先行先試改革創新的重任,步入新時代,作為“三城一區”的領頭羊,中關村科學城科技創新的能量更加充沛,示范引領作用更加突出。2018年,中關村科學城區域內單位主持完成的國家獎獲獎項目達59項,占北京獲獎總數的85.5%,占全國通用項目授獎總數的26.3%。高校、院所、企業的創新合力更加凝聚,成果從基礎研究到在京落地轉化的創新鏈條更加完善,中關村科學城邁向科學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的步伐更加堅實。

中國人民大學與北京人大金倉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數據庫管理系統核心技術的創新與金倉數據庫產業化”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突破了數據庫管理系統高可靠、高性能、高安全、大數據核心技術,通過產學研合作,中國人民大學在數據庫管理系統領域多年的科研成果依托北京人大金倉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持續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形成應用最廣泛的國產數據庫品牌產品,全國累計部署超過50余萬套,遍布全國3600多個縣市,全面提升了國產數據庫產業化水平。

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與鴻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完成的“筆式人機交互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在多源筆交互信息感知技術、復雜筆跡結構理解技術、筆式智能交互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代表性的成果,通過院企合作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使鴻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人機交互應用方面形成了突出的產業優勢,實現了5大系列20多個品種電子白板、交互式平板的產業化,覆蓋國內30多個省市,并推廣到北美、歐洲、亞洲、非洲等29個國家,以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居全球首位。

人人做人人模人人做